首页
/ Nano节点单元测试中final vote构造的优化实践

Nano节点单元测试中final vote构造的优化实践

2025-06-20 08:15:36作者:舒璇辛Bertina

在Nano节点项目的开发过程中,单元测试是保证代码质量的重要环节。近期,项目团队对测试代码中final vote(最终投票)的构造方式进行了优化,使用更简洁的辅助函数替代了原有的冗长构造方式。

背景

在Nano节点的测试代码中,经常需要构造final vote对象来模拟网络中的投票行为。原本的构造方式较为冗长,需要手动指定多个参数:

auto vote = std::make_shared<nano::vote>(
    nano::dev::genesis_key.pub, 
    nano::dev::genesis_key.prv,
    nano::vote::timestamp_max,
    nano::vote::duration_max,
    std::vector<nano::block_hash>(1, send->hash())
);

这种方式不仅代码量大,而且容易出错,特别是在需要频繁构造vote对象的测试场景中。

解决方案

项目引入了nano::test::make_final_vote()辅助函数来简化这一过程。新的构造方式如下:

nano::test::make_final_vote(nano::dev::genesis_key, { send });

这种改进带来了几个显著优势:

  1. 代码简洁性:从多行代码缩减为一行,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
  2. 可维护性:统一了final vote的构造方式,减少了出错概率
  3. 一致性:确保所有测试中的final vote都使用相同的参数构造
  4. 意图明确:函数名直接表明了构造的是final vote,而非其他类型的vote

实现细节

在实现上,make_final_vote()函数内部封装了final vote的标准参数:

  • 使用nano::vote::timestamp_max作为时间戳
  • 使用nano::vote::duration_max作为持续时间
  • 自动处理公私钥对的使用
  • 简化了区块哈希列表的构造

这种封装符合DRY(Don't Repeat Yourself)原则,避免了在多个测试文件中重复相同的构造逻辑。

影响范围

此次优化主要针对final vote的构造,项目中有大约10处类似的构造被替换。值得注意的是,Nano测试中还有其他类型的vote构造,这些保持不变以确保修改的专注性和可审查性。

总结

通过引入make_final_vote()辅助函数,Nano节点项目的测试代码变得更加简洁和可维护。这种改进体现了良好的软件开发实践:

  1. 通过辅助函数封装重复逻辑
  2. 提高代码表达力
  3. 降低维护成本
  4. 保持修改范围的可控性

对于开发者而言,这种优化也使得编写测试更加高效,可以更专注于测试逻辑本身而非繁琐的对象构造过程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
相关项目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