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/ WebMock中循环创建请求桩的注意事项

WebMock中循环创建请求桩的注意事项

2025-06-16 07:46:02作者:史锋燃Gardner

在Ruby测试中使用WebMock创建HTTP请求桩时,开发者可能会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:当尝试在循环中动态创建多个请求桩时,只有第一个循环的桩会生效。这个问题看似是WebMock的bug,实则与Ruby正则表达式的特性有关。

问题现象

假设我们需要测试一个需要多次调用相同API端点但请求体和响应不同的场景,开发者可能会写出类似这样的代码:

["one", "two", "three", "four"].each do |foo|
  stub_request(:any, /https:\/\/example.com.*/)
    .with(body: /.*#{foo}.*/o)
    .to_return(
      status: 200,
      body: Rails.root.join("#{foo}.json").read
    )
end

运行测试时,会发现只有第一个元素"one"对应的桩被正确注册,后续循环中的桩似乎都被忽略了,导致测试失败并出现"Real HTTP connections are disabled"错误。

问题根源

问题的关键在于正则表达式中的o修饰符。在Ruby中,o修饰符表示"只编译一次"(once),它会使得正则表达式中的字符串插值仅在第一次被解析时求值。这意味着:

  1. 在第一次循环中,foo的值为"one",正则表达式被编译为/.*one.*/o
  2. 在后续循环中,尽管foo的值变化了,但由于o修饰符的存在,正则表达式不会再重新编译
  3. 最终所有桩都使用了第一个循环中的正则表达式模式

解决方案

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:只需移除正则表达式中的o修饰符即可:

["one", "two", "three", "four"].each do |foo|
  stub_request(:any, /https:\/\/example.com.*/)
    .with(body: /.*#{foo}.*/)  # 移除了o修饰符
    .to_return(
      status: 200,
      body: Rails.root.join("#{foo}.json").read
    )
end

这样修改后,每次循环都会正确地重新编译正则表达式,确保每个桩都能按预期工作。

深入理解

Ruby正则表达式的o修饰符原本是为了优化性能设计的,它适用于那些不会变化的静态正则表达式。但在动态生成正则表达式的场景下(如循环中),它会带来意外的行为。

WebMock在内部会记录所有注册的请求桩,当有实际HTTP请求发生时,它会按注册顺序依次匹配这些桩。如果多个桩使用了相同的匹配条件(如本例中由于o修饰符导致的情况),只有第一个匹配的桩会被使用。

最佳实践

  1. 在动态生成正则表达式时,避免使用o修饰符
  2. 如果确实需要性能优化,可以考虑预编译正则表达式
  3. 在测试中,清晰地命名和描述每个桩,便于调试
  4. 对于复杂的桩匹配逻辑,考虑使用块匹配方式
stub_request(:any, /example.com/).with { |request|
  # 更复杂的匹配逻辑
}

通过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,开发者可以避免在WebMock测试中遇到类似的陷阱,写出更健壮的测试代码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