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/ OHIF Viewer中DICOM图像按采集时间排序与独立显示功能解析

OHIF Viewer中DICOM图像按采集时间排序与独立显示功能解析

2025-06-21 15:45:39作者:鲍丁臣Ursa

背景介绍

在医学影像领域,DICOM标准是存储和传输医学影像信息的通用格式。OHIF Viewer作为一款开源的医学影像查看器,提供了丰富的DICOM图像浏览功能。对于心脏科医生而言,按照图像采集时间顺序查看影像,并能够独立显示每帧图像(而非自动堆叠)是重要的临床需求。

核心功能需求分析

1. 按采集时间排序功能

DICOM标准中,(0008,002A)标签记录了图像的采集日期和时间。在心脏影像检查中,特别是动态影像(如心脏超声、血管造影等),按照实际采集顺序查看图像对于诊断至关重要。传统OHIF Viewer默认的排序方式可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。

实现这一功能需要:

  • 解析DICOM文件中的采集时间标签
  • 设计高效的排序算法处理大量影像数据
  • 在用户界面中提供直观的排序选项

2. 独立显示非堆叠图像

医学影像系统通常会根据DICOM图像的位置信息自动将图像堆叠显示,这在CT/MRI等断层扫描中非常有用。但对于某些特殊检查(如心脏超声、血管造影等),自动堆叠反而会影响诊断。

独立显示功能需要:

  • 禁用系统的自动堆叠逻辑
  • 保持每帧图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
  • 提供便捷的导航方式浏览单帧图像

技术实现方案

采集时间排序实现

  1. 元数据提取:从DICOM文件中提取(0008,002A)标签值
  2. 时间格式处理:将DICOM时间格式(YYYYMMDDHHMMSS.FFFFFF)转换为可排序的时间戳
  3. 排序算法:实现基于时间戳的快速排序
  4. 用户界面集成:在工具栏添加排序选项

独立显示实现

  1. 堆叠逻辑修改:重写自动堆叠算法,增加独立显示模式
  2. 显示模式切换:提供用户可选的显示模式(堆叠/独立)
  3. 性能优化:确保独立显示大量图像时的流畅性

临床应用价值

  1. 心脏影像诊断:准确追踪心脏动态变化
  2. 介入手术评估:按时间顺序评估手术过程
  3. 教学演示:清晰展示影像采集流程

总结

OHIF Viewer通过实现DICOM图像按采集时间排序和独立显示功能,显著提升了其在心脏影像诊断中的实用性。这些改进不仅满足了心脏科医生的专业需求,也为其他需要时序分析的医学影像应用提供了便利。开源社区的持续贡献使得OHIF Viewer功能不断完善,成为医学影像领域的重要工具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
相关项目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