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/ Milvus中删除操作后仍可查询到数据的深度分析

Milvus中删除操作后仍可查询到数据的深度分析

2025-05-04 02:28:02作者:申梦珏Efrain

问题背景

在分布式向量数据库Milvus的实际使用中,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:在执行删除操作后,部分被标记为删除的实体仍然可以通过查询接口获取到。具体表现为在并发插入和删除操作场景下,约有100条已删除ID的记录仍能被查询到。

问题复现与验证

通过详细的测试流程,我们重现了这一现象:

  1. 首先创建包含三个字段的集合(id、float_vector、json_1)
  2. 建立向量索引后,批量插入3000万条数据(ID范围0-3000万)
  3. 执行flush、建立索引和加载操作
  4. 并发执行以下操作:
    • 搜索请求(权重19)
    • 插入请求(权重16,从3000万开始随机ID)
    • 删除请求(权重15,每次删除100条)

通过对比count(*)统计结果和实际binlog扫描结果,发现存在约100条已删除记录仍可查询的异常情况。进一步分析日志发现,这些记录的删除时间戳与插入时间戳非常接近,部分甚至出现了删除操作先于插入完成的情况。

技术原理分析

Milvus的删除操作实际上是标记删除而非物理删除。当执行删除时,系统会记录删除操作的逻辑时间戳(timestamp),后续查询时会根据这些时间戳过滤掉被标记删除的记录。

在并发场景下,可能出现以下时序问题:

  1. 操作时序竞争:当插入和删除操作几乎同时发生时,由于分布式系统的特性,可能出现删除操作的时间戳早于插入操作的时间戳的情况
  2. 可见性延迟:新插入的数据可能还未完全同步到所有节点,而删除操作已经执行
  3. 缓冲区未刷新:内存中的删除标记可能还未持久化到存储层

解决方案与优化建议

针对这一问题,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:

  1. 客户端时序控制:在应用层确保删除操作一定在相关插入操作完成后再执行
  2. 服务端增强
    • 实现更严格的操作时序检查
    • 优化删除标记的同步机制
    • 增加操作冲突检测和处理逻辑
  3. 监控与告警:对删除操作的执行结果进行监控,及时发现异常情况

最佳实践

对于高并发场景下的数据操作,建议:

  1. 对关键操作实现应用层的顺序控制
  2. 在执行删除操作后,增加验证步骤确认删除效果
  3. 考虑使用事务特性(如果Milvus版本支持)
  4. 合理设置操作超时时间,避免长时间未完成的操作影响后续操作

总结

Milvus作为高性能向量数据库,在提供高吞吐量的同时,也需要用户理解其底层操作机制。删除操作的可查询异常主要源于分布式系统固有的时序问题,通过合理的应用设计和参数配置,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。未来Milvus版本可能会进一步优化这一机制,提供更强的一致性保证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
相关项目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