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/ KiKit面板化过程中焊盘丢失问题的分析与解决

KiKit面板化过程中焊盘丢失问题的分析与解决

2025-07-09 06:38:55作者:秋泉律Samson

问题现象

在使用KiKit工具对PCB设计进行面板化处理时,用户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:原本完整的PCB设计在经过面板化处理后,部分通孔(PTH)和走线神秘消失了。从用户提供的对比图片可以明显看出,原始PCB设计中的某些关键连接在面板化后的版本中不复存在。

问题根源

经过深入分析,这个问题与KiKit工具处理面板化的机制有关。KiKit在面板化过程中会基于以下原则选择要保留的元件:

  1. 元件中心点位置判断:KiKit会检查每个元件的中心点是否位于PCB板边缘定义的区域内
  2. 容差参数影响:用户可以通过"tolerance"参数扩展这个判断区域的边界范围

在用户案例中,那些"消失"的焊盘实际上是作为独立元件(封装)存在的城堡形连接孔。这些连接孔的位置坐标存在以下特征:

  • PCB板边缘坐标为Y=45.5754mm
  • 部分连接孔位于Y=45.597628mm
  • 另一些位于Y=45.619148mm

由于这些坐标值都超出了PCB板的原始边界定义,且用户最初设置的容差参数(0.5mm)不足以覆盖这个偏移量,导致这些连接孔元件在面板化过程中被错误地排除在外。

解决方案

用户通过调整"tolerance"参数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具体来说:

  1. 增大容差值:将容差参数增加到足够覆盖所有连接孔元件的偏移量
  2. 重新计算边界:确保所有需要保留的元件中心点都落在扩展后的边界区域内

经验总结

这个案例为PCB设计工程师提供了几个重要启示:

  1. 非标准元件布局需特别注意:将连接孔设计为独立封装虽然可行,但需要特别注意其坐标位置
  2. 理解工具处理机制:深入了解KiKit等自动化工具的内部处理逻辑,有助于预见和避免类似问题
  3. 参数调整策略:当遇到元件丢失问题时,容差参数应是首要考虑的调整对象
  4. 设计规范性:尽量保持元件布局的规范性,避免元件过于靠近或超出板边

通过这个案例,我们不仅解决了具体的技术问题,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PCB面板化处理机制的理解,为今后的设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
相关项目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