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/ TensorRT模型精度问题分析与解决:以pytracking目标跟踪算法为例

TensorRT模型精度问题分析与解决:以pytracking目标跟踪算法为例

2025-05-21 15:17:34作者:龚格成

问题背景

在使用TensorRT 8.6加速pytracking目标跟踪算法中的tomp101模型时,开发者遇到了模型转换后的精度下降问题。虽然ONNX模型推理结果与原PyTorch模型差异不大且跟踪效果良好,但转换为TensorRT引擎后,目标跟踪框出现明显偏差。

现象分析

通过polygraphy工具进行模型精度对比测试时,结果显示TensorRT与ONNX Runtime的输出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(相对误差1e-5,绝对误差1e-5)。然而实际部署时,TensorRT引擎的跟踪效果却明显劣化。

深入调查

  1. 模型结构检查

    • 使用polygraphy inspect命令发现模型中存在大量使用int64数据类型的层
    • 这些层虽然权重为0,但可能影响模型构建过程
    • 实际权重均为float32类型
  2. 精度对比测试

    • 三个输出张量的统计特性在TensorRT和ONNX Runtime下几乎一致
    • 最大相对误差出现在bbreg_test_feat_enc输出(1.0297)
    • 平均误差范围在1e-5到1e-8量级

关键发现

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非模型转换本身的精度损失,而是GPU-CPU数据传输不同步导致的。具体表现为:

  • 直接使用TensorRT引擎推理时,未正确处理CUDA流同步
  • ONNX Runtime可能自动处理了设备间数据传输
  • 目标跟踪算法对微小误差非常敏感,放大了同步问题的影响

解决方案

  1. 显式同步机制

    • 在每次推理前后添加cudaStreamSynchronize
    • 确保所有CUDA操作完成后再进行后续处理
  2. 数据传输优化

    • 将中间结果从GPU显存复制到CPU内存
    • 在CPU端进行后处理计算
    • 避免设备间异步操作带来的不确定性

经验总结

  1. 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计算机视觉任务,设备同步是常见陷阱
  2. 即使polygraphy测试显示精度达标,实际部署仍需考虑完整流水线
  3. 目标跟踪等任务对模型输出微小变化非常敏感
  4. TensorRT的异步执行特性需要开发者显式管理

通过正确处理CUDA流同步和数据传输,最终解决了TensorRT引擎在目标跟踪任务中的精度问题,实现了与原始模型相当的跟踪效果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
相关项目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