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/ dstack项目:实现UI中显示已删除运行记录的技术方案

dstack项目:实现UI中显示已删除运行记录的技术方案

2025-07-08 09:04:24作者:钟日瑜

在分布式计算平台dstack的开发过程中,团队发现当前系统存在一个重要的功能缺失:用户界面无法显示已被删除的运行记录。这对于系统审计和问题排查造成了不便,特别是对于需要全面掌握系统运行情况的全局管理员而言。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功能需求的技术实现方案。

现状分析

当前系统存在以下技术限制:

  1. API接口/runs/list不返回已删除的运行记录
  2. 运行详情获取接口/get仅支持活动状态的运行记录
  3. 用户界面缺少对已删除记录的展示逻辑

这种设计导致管理员无法通过UI追溯历史运行记录,降低了系统的可观测性和可维护性。

技术解决方案

后端改造

服务端需要完成以下关键修改:

  1. 扩展运行记录列表接口,使其包含已删除记录
  2. 重构运行详情接口,支持通过唯一ID获取任意状态记录
  3. 保持现有API的兼容性,避免影响现有客户端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已删除的运行记录本质上与普通记录并无区别,只是状态标记为"已删除"。因此服务端无需特殊处理,只需移除状态过滤条件即可。

前端适配

用户界面需要相应调整:

  1. 实现基于运行ID的路由机制
  2. 移除删除按钮,因为记录删除后仍可查看
  3. 优化列表展示逻辑,统一处理所有状态记录

新的路由设计采用混合模式:

  • 对活动记录保持现有的名称路由
  • 对已删除记录使用ID路由 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兼容性,又满足了新需求。

实现细节

路由系统改造

前端路由系统需要支持两种标识符:

  1. 名称路由:/projects/{project}/runs/{run_name}
  2. ID路由:/projects/{project}/runs/{run_name}?id={run_id}

这种设计既保持了URL的可读性,又确保了唯一性。对于已删除记录,其名称可能已被新记录占用,因此必须使用ID进行精确匹配。

状态处理逻辑

所有运行记录将统一显示其最终状态,不再区分是否已删除。这种设计简化了前端状态管理,也符合用户对系统行为的预期。

技术价值

这一改进带来了多重好处:

  1. 增强了系统的可审计性
  2. 提升了运维人员的排障效率
  3. 统一了记录管理逻辑
  4. 保持了良好的前后端兼容性

通过这样的技术改造,dstack平台在保持简洁性的同时,增强了企业级应用所需的管理功能,为后续的功能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
相关项目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