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/ Project-Graph 中节点生长逻辑的优化与实现

Project-Graph 中节点生长逻辑的优化与实现

2025-07-08 15:47:09作者:凌朦慧Richard

在思维导图工具 Project-Graph 的开发过程中,节点生长逻辑是一个关键的用户体验点。1.7.3版本针对节点生长时父子关系的视觉一致性进行了重要优化,解决了当父节点位于框内时,新生成的子节点或同级节点也应自动包含在框内的问题。

问题背景

在思维导图应用中,节点框(通常表现为视觉上的容器)是一种常见的组织方式,用于将相关节点分组显示。在之前的版本中,当用户在框内节点上执行"生长"操作(添加子节点或同级节点)时,新生成的节点有时会出现在框外,破坏了用户预期的视觉一致性。

技术实现原理

该功能的实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技术要点:

  1. 节点继承机制:新节点需要继承父节点的容器属性,包括所属框的ID和位置信息。

  2. 框内坐标计算:当检测到父节点位于框内时,系统会自动计算新节点的初始位置,确保其位于父节点所在框的边界范围内。

  3. 动态布局调整:考虑到框的大小可能随内容变化,系统实现了动态调整算法,确保新增节点后框体能够自动扩展以容纳新内容。

实现细节

在代码层面,主要修改了节点生成模块的逻辑:

function generateNewNode(parentNode) {
    const newNode = createBaseNode();
    
    // 继承父节点的框属性
    if(parentNode.containerId) {
        newNode.containerId = parentNode.containerId;
        newNode.position = calculatePositionWithinContainer(
            parentNode.position, 
            parentNode.containerDimensions
        );
    }
    
    return newNode;
}

用户体验提升

这一改进显著提升了以下用户体验:

  1. 视觉一致性:保持了思维导图的整洁性和逻辑性,相关节点始终位于同一视觉容器内。

  2. 操作效率:用户无需手动调整新节点的位置,减少了操作步骤。

  3. 认知负荷降低:符合用户"相关节点应该在一起"的心理预期,降低了使用时的认知负担。

总结

Project-Graph 1.7.3版本对节点生长逻辑的优化,体现了对用户思维过程和工作流的深入理解。这种细节上的改进虽然看似微小,但对于提升产品的整体可用性和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。未来还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框内节点的自动布局算法,以及在复杂嵌套情况下的处理逻辑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