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/ PaddleDetection中多模型投票NMS结果融合的优化实践

PaddleDetection中多模型投票NMS结果融合的优化实践

2025-05-17 23:27:48作者:齐添朝

背景介绍

在目标检测任务中,当面临大规模数据集时,由于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的限制,开发者常常需要采用分批训练的策略。这种策略下,模型会被分成多个批次进行训练,最终通过非极大值抑制(NMS)融合各模型的检测结果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这种融合方式可能会导致性能指标意外下降。

问题分析

在PaddleDetection框架中,特别是使用DETR系列模型(如RT-DETR)时,多模型结果融合面临以下技术挑战:

  1. 特征空间不一致:不同批次训练的模型可能学习到不同的特征表示,导致预测结果难以有效融合
  2. 后处理差异:DETRPostProcess的参数设置(如num_top_queries)会影响最终输出框的质量和数量
  3. 置信度分布变化:各模型输出的置信度分布可能存在差异,简单的NMS融合可能无法保留最优预测

解决方案探索

方案一:调整NMS阈值

初始尝试通过设置0.5的置信度阈值筛选低质量预测框,但发现:

  • 单独模型和融合模型使用相同阈值时,性能下降问题依然存在
  • 简单的阈值过滤无法解决特征空间不一致的根本问题

方案二:特征层融合替代结果层融合

考虑在RTDETRTransformer的num_queries阶段进行特征平均,而非在DETRPostProcess后进行NMS融合。这种方案理论上可以:

  • 保持特征空间的一致性
  • 避免后处理阶段的信息损失
  • 但实现复杂度较高,需要修改模型架构

方案三:采用加权框融合(WBF)算法

最终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使用weighted_boxes_fusion替代传统NMS:

  • WBF算法综合考虑多个预测框的置信度和位置信息
  • 通过加权平均保留更多有价值的信息
  • 对预测框之间的微小差异具有更好的鲁棒性

实施建议

对于PaddleDetection用户面临类似问题时,建议:

  1. 数据预处理一致性

    • 确保各批次数据的分布尽可能一致
    • 检查图像尺寸归一化参数(norm)的设置
  2. 模型参数调整

    • 合理设置RTDETRTransformer中的num_queries参数
    • 调整DETRPostProcess的num_top_queries以平衡召回率和准确率
  3. 融合算法选择

    • 优先尝试weighted_boxes_fusion等先进融合算法
    • 可视化融合前后的检测框对比分析问题
  4. 训练策略优化

    • 考虑使用模型蒸馏技术统一特征空间
    • 尝试在最后几轮进行全数据微调

总结

在PaddleDetection框架下处理大规模数据时,分批训练+结果融合是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。通过采用加权框融合等先进技术,可以有效解决传统NMS融合导致的性能下降问题。开发者应当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融合策略,并通过可视化分析不断优化融合效果。

登录后查看全文
热门项目推荐
相关项目推荐